以群智汇聚科技创新之力(主题)
引言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各类前沿技术集中涌现、高速发展,并向各领域深度渗透,战争形态和制胜机理正悄然发生重大变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为适应前沿技术飞速发展和战争形态加速嬗变特点,应该打破传统封闭的科技创新范式,向参与度更高的群智维度以及资源时空配置更加分散的分布维度拓展,营造军事需求更加精准、创新要素更加集聚、供需对接更加高效的前沿科技创新新生态。
能力需求侧:多维度提出军事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并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的上述论断在军事前沿科技领域同样适用,提出问题作为科技创新链路的逻辑起点至关重要。
体系贯通征集现实需求。克劳塞维茨称之为“战争迷雾”的不确定性,在现代战争中仍然存在。现实需求貌似触手可及,却又如雾里看花,已知总是包裹于巨大的未知之中。需求研提是否准确完备,已成为制约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生成的重要环节。为此,一方面需要体系设计需求生成链路,突出抓实共性需求凝练、科学原理抽象、技术问题描述等科技需求转化工作。另一方面,要推动形成包括能力需求、现实差距、牵引指标等在内的作战部队有共识、科研人员能理解、时代发展较迫切的现实需求问题清单,以此规范约束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资源投向投量。
专家群体挖掘潜在需求。潜在需求是一种已有明确的能力提升愿望,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显性表现出来的需求,本质上同属现实需求。但囿于各层次、各领域需求开发人员思想认识不一、知识结构不同等,潜在需求难以通过自下而上的征询方式汇聚。因此,要主动适应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趋势,组建由军内外跨学科领域专家组成的需求挖掘组,通过调研论证、座谈讨论、跟训跟研等方式,深入一线探寻制约军事能力提升的瓶颈问题,升华提炼其中蕴含的科技问题,形成共性潜在需求清单。同时,结合前沿技术成熟度、应用可行性等,针对个性需求定制研提技术解决方案,尽快缩短新质战斗力生成周期。
理技融合预测未来需求。科技的迅速发展某种意义上使得未来很快到来,军事前沿科技创新工作成效将直接决定是制胜未来,抑或是被动应付未来。鉴于未来军事需求预测不确定性大、“高风险-高回报”等特点,可探索走开多方创新主体一体联动的理技融合需求预测模式,理论层面主要运用头脑风暴等方法,鼓励提出另辟蹊径的作战概念,并据此预判未来作战能力需求;技术层面主要运用模型分析等方法,多维评估先进技术发展态势和军事应用前景,预测提出未来作战可供利用的新技术量化指标需求。要注重统筹协调理念“新”与实践“行”、务实推进与务虚畅想之间的关系,形成近中远期有机衔接的未来需求清单,为实施技术突袭、避免被敌方技术突袭摸索新路。
技术供给侧:分布式聚合创新资源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由于学科门类增多及技术交叉融合,现代大型科研活动往往是多领域学者集体创新的复杂劳动,呈现出多方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状拓扑关系。唯有最大范围汇聚创新资源,促使技术供给侧单位同频共振,才能有效激发创新热情、调动创新潜力、涌现创新成果。
聚合广域智力资源。汇聚群力、以小博大是世界主要国家军事科技创新的重要做法。瞄准占据未来战争技术主导优势,必须摈弃传统单打独斗的模式、打破条块分割的部门壁垒,挖潜军队科研单位自身力量建强“小内核”,汇聚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企业等外部资源做强“大外围”。要依托重大项目带动人才共育,围绕职能任务推开人才互聘,走开人员弹性交流路子,为军事科技创新提供智能支撑。
撬动科创产业资源。随着创新驱动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国家战略的综合实施,经济社会各领域对科技创新的巨大需求集中释放,国内技术供给侧单位创新涌动、活力迸发,军事科技创新植根的土壤更加优沃。为此,要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和产业资源牵引作用,依托科技密集型城市科创产业园区,探索建设具有研发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等典型特征的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引导多方力量深度融合,推动军地资源开放共享,促进成果双向转移转化,最大限度汇聚科创产业资源,营造开放包容、进出有序、公平竞争的科技创新生态。
汇聚优势技术资源。前沿颠覆性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将可能从根本上改写战争“游戏规则”。面对民用领域日益成为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的现状,要重视先进技术扫描体系建设,面向军地多方创新主体,成体系征集包括优势技术名录、发展动向趋势等在内的先进技术资源。构建具有知识抽取、纠错、管理、关联等功能的自动化知识图谱,实现对各级各类先进技术“一张图”融合显示和智能分析决策,使科技创新人员实时掌握军地先进技术有什么、在哪里、状态如何,助力提升军事科技创新工作质效。
供需对接链:群智性涌现创新成果
需求无限性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矛盾是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破解的关键节点,即使动用全领域优势资源,也未必能够完全满足未来战争不断涌现的新需求。为此,应将供需常态对接贯穿到科技创新全周期、全链路、全要素,推动建立线上精准匹配、线下有效对接、全程跨域联动的工作模式,促进供需双方达成共识,形成向心发力的良好局面。
网聚智联打造众创社区。一方面,注重运用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线上协同创新社区,定期发布项目研究指南和技术需求清单,常态举办跨学科研讨交流,广泛征集先进技术军事应用创意,针对具体军事问题开展网上应答,及时解决科技创新堵点痛点问题。另一方面,要注重供需双向交互和信息及时反馈,推动民用优质资源及时进入军队科技创新各领域,有效调动行业技术专家参与军队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群体对接优选解决方案。要常态开设军地各方创新主体能够面对面交流协作的线下协同创新平台,筛选提炼、优中选优满足未来作战需求、符合技术发展趋势的最佳解决方案,具体可通过开展军地专家联合评审、军事需求应用对接、智能算法挑战赛等对接活动,使能力需求方全面掌控先进技术有什么、在哪里,使技术供给方准确掌握能力需求是什么、怎样合作。
跨域协作缩短转化周期。创新成果快速转化应用是世界各主要国家军事科研机构共同面临的挑战。近年来外军开展的一系列相关演习,关键就是推动科学家、工程师、士兵等多域力量一体联动,大幅缩短原有实验室环境下的技术验证周期。可综合运用数据孪生、增材制造等技术手段,将地理布局分散的设计方、生产者、工程师、测试员、质检员和一线部队虚拟集中起来,使他们面对面交流消除歧义,以最快的速度研发技术、生产原型,通过实验测试优化性能、改进指标,经过多轮次高效迭代,快速设计出最符合能力需求的技术原型或设备样机,打通先进技术快速融入战斗力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李宪港 孙江生 刘婉晴,作者单位:陆军研究院)
标签: